早產兒視網膜症是一種視網膜血管增生的疾病,人類胚胎視網膜一直到16週大時才有血管發育,剛開始時是由視神經向四面八方擴散開來,於36週大時到達鼻側的視網膜邊緣,一直到40週大時才達顳側視網膜邊緣,因此病變好發於顳側視網膜。因此在懷孕週數小於三十六週,體重小於二千公克的早產兒,很容易形成病變,稱為早產兒視網膜病變,有可能造成失明的後果,必須於出生後四至六週起定期檢查,適當治療才能預防失明。
早產兒視網膜症主要發生於早產兒,但並非絕對,有極少數足月產的嬰兒也會發生。低出生體重和低懷孕週數是發生此症最主要的因素,也就是早產兒本身成熟度越低越易罹患此症出生體重在1251公克以下之發生率是65.8%,出生體重在1001公克以下是81.6%。
早產兒視網膜症分成5期:
第一期 分界線:在有血管的區域及外圍無血管的區域之間有明顯的界線。
第二期 脊:分界線有像山脊般突起。
第三期 脊與視網膜外纖維血管增生
第四期 視網膜部份剝離
第五期 視網膜全部剝離
一般建議懷孕週數不滿36週,或出生體重不超過2000公克之早產兒,皆應在出生後4至6週做第一次眼部檢查(包括眼底檢查),此後每隔2至4週做追蹤檢查,一直到視網膜血管完全發育而無病變,或有視網膜症發展出來,可視臨床上需要而增加檢查頻率。有視網膜症發展的早產兒每隔1至2週追蹤一次,視其嚴重度而定,而調整其追蹤頻率。
早產兒視網膜症的當自然消退率很高,所以定期追蹤檢查十分重要,只有在病情進行到第三期,且其範圍超過5個連續鐘點,或不連續而加起來超過8個鐘點時,才需要冷凍治療或雷射光凝固治療,若繼續進行至第四期則需施行鞏膜扣箍術,第五期則必須進行封閉式玻璃體切除術或開天窗式玻璃體切除術。
第三期治療後視力預後良好的比率為70%至80%,第五期手術成功率則相當低,且即使手術成功,視力預後仍然很差,故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非常重要的。